实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工程,可以规范学校日常管理、明确管理目标、细化管理单元、改进管理方式,确保管理高效准确到位,提升学校工作开展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形成带动学校良性发展的健康机制,能真正促进学校管理更趋科学、规范,从而使教师素质、教学质量、教育软实力得到质的提升。
在推进实效管理过程中,构建“心行教育”实践体系,以“关注人性、改善人心、教学相长、敏学善行”为根本认识,不断践行“能心行德、和以共进”办学理念。为进一步推进我校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订《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实效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使实效管理工作具体化、明朗化,努力打造一支互助互利、团结一致、有大局意识,为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坚毅奋斗的教师团队,形成爱校如家的主人翁意识,培养爱生如子的人民教师情怀,提高实效管理效能,全力聚焦课堂教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继续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全力打造优质教育,为把光谷二高办成精品特色学校而奋斗。
二、基本原则
1、长效稳定性原则。坚持办学目标和实效管理的长期稳定性和持续发展性,科学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建立一整套程序规范,有章可依,要求具体,环环相扣,重点突出,量化考核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2、个性创新性原则。坚持在管理和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角色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鼓励教师锐意教改,教有特色;鼓励学生扬长补短,学有特长,逐步形成各具特点、风格独特的创新素质,凝聚和锻造学校的创新效能。
3、文明育人性原则。坚持“能心行德、和以共进”办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弘扬校园正气,使校园充满文明、祥和、友爱的氛围,建设“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校园。
4、理念先导性原则。坚持不断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掌握和应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找准学校定位,确立高屋建瓴、科学先进的发展理念,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
5、依法治校原则。坚持实行依法管理和民主决策,运用法律法规和法律手段,保障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民主政治权利和义务,依法办事、按章理事、民主议事,公开政务,在依法的前提下规范,在规章的遵循中有序。
三、工作目标
1、让广大教职工认识到实施实效管理,有利于学校依法治教的工作推进。按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的要求,在全校各岗位推行实效管理,使广大教职员工感受到学校管理中既有严谨的制度、严格的要求、又有亲情关爱、人文关怀。通过实效管理工作的实施,让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实效管理的实施者,激发广大师生配合学校管理,支持学校工作,关心学校发展,形成优良的教学环境,推进学校教育工作再上台阶,实现“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的目标。
2、以制度建设为依托,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严谨规范、程序性强,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并逐步制订出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摒弃粗放型管理,实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增强学校活力。
无规矩乃不能成方圆。校长靠什么管理学校?一靠思想教育,二靠规章制度。思想教育是基础,规章制度是保证。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的“源头”,离开了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施制度管理能保证学校有序进行,使每一位教职工都明确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鼓励提倡什么,反对禁止什么,有章可循,各司其职。另外公开、公平的规章制度,让每位教职工都明确各自的职责,能起到互相监督,相互约束的作用。管理者要有广阔的胸怀,广开言路,让广大教师对学校工作和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畅所欲言,要听得进不同的声音。教师对学校的重大事项有了知情权、参与权,心理明明白白、亮亮堂堂;教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设得到学校的尊重和采纳,他们的工作劲头就会更大,工作效益就会更高。争取人心,力求把有形约束化为无形约束,寓约束于调动中。人的管理首先是人心的管理。教职工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他们才会“士为知己者死”,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约束。所以要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着手,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等。多为教职工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多给教职工一些“感情投资”。让教职员工产生自控意识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使“法治”管理上升为“无为而治”的管理。
通过办学规范化、管理实效化,在广大师生中形成严谨、和谐、健康、人本化的育人氛围,激发广大师生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管理,支持学校工作,关心学校发展,彰显“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理念,由“精细化”达到“高效化”。
3、实施“科学评价”考核,是实施实效管理的杠杆。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发展性教师评价日益成为教师评价的主流。发展性教师评价在目的上主要强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倡导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在评价内容上则涵盖了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参与意识、协作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人文素养等要素,而这些无一不是促进教师职业成熟的重要手段。
发展性教师评价立足于发展,首先把教师本人作为主体、主人来看待。要求教师把发展自我作为一切工作的起始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以发展的心态迎接评价,以发展的行动赢得评价,切切实实因为发展性评价而发展,而得益。在这一个过程中,注重动态监控,既关注教师原有的教学水平,又关注其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并为教师将来的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时,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评价过程中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将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笔记(心得体会、总结、交流材料、论文、著作等),自学课程改革的有关材料及笔记,优秀教案设计,电子课件,精彩的教学实录,教学案例与论文,教学反思,与学生的心灵对话,学生情况调查报告,承担研究课题实验的有关方案、阶段性成果、总结材料,承担讲座任务的有关材料,获得各种奖励,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及自我评价材料及反映成长过程的其他资料都装入档案袋,定期展示,让老师们既与自己纵向比较,又与别人横向比较,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
四、管理内容
1、规范行政管理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执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决议,完成上级下达的教育、教学和其他各项任务,坚持依法治教,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2)依据学校实情和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分学年、学期计划,从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办学目标、管理举措等各方面提出严密、细致、具体可行的要求,做到职责明确、制度完善。
(3)实行校长全面负责制,并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按需设立党政服务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成长中心、业绩考评中心、课程管理中心及信息资源中心,加强干部队伍的使用和培养,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全面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4)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深入一线,检查、督促,掌握第一手素材,为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坚持校务公开,实现学校的有序运转。
2、规范教师管理
(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依法维护教师应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教育所有教师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认真完成工作任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维护学校的荣誉和利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全面健康成长。
(2)严格按照核定编制确定工作岗位,优化组合,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度,激发教师的危机感和责任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工作潜能。注重岗位绩效,坚持对教师的政治和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进行客观、公正、准确的考核,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工资发放办法以激励教师工作激情。
(3)切实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教师肩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必须具有坚定的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每一位教师都要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政治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健全教师政治学习制度。学校利用每周一下午例会和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总结一周工作情况,对下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把教书育人列入教师岗位责任制的职责内容,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评聘教师职务、表彰奖励、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教书育人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进行表彰奖励。
(4)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条件,搭建教育教学科研平台,关心教师的成长,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课题开发和学术交流活动。
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要用人必立足于育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立足培养,在培养中求使用。学校要为教师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学校就应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如分批分次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来校讲学等。要尽可能为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提供各种自我发展的机会,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要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要尽可能多地为教师创造各种自我展示和参加教学研讨的机会,使学校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要鼓励教师积极承担省市县各级科研课题,并真正把教育科研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从而不断促进教师的教育反思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要大力做好学习型校园创建活动,使教师真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转化为自己一种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内在需求。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育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是提高办学品位、打造学校品牌最能动、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学校要根据教师队伍的素质现状,把开展校本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有效载体,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使学校成为每个教师成长的摇篮和成就事业的热土。